引言:或许在9.11之前,美国人不会觉得发生率极低的天灾人祸不会距离自己如此之近。而对于国人来说,2008年5.12汶川地震已经为我们敲响了容灾备份的警钟,而刚刚发生的2010年4.14玉树地震,仿佛是我们发出的最后通牒。经过几年的熟悉与建设,想来可能现在已经没有企业,不懂得什么是容灾了。不管,你是租用还是自建,容灾系统几乎成为了企业的必需品。
以前,还经常能够听到企业这么说,假如在容灾备份系统架构上,连续投资20年,而这20年来都没有发生自然灾难,那么这20年的费用就白费了;但是,将这些费用投资到生产环节,就能换来更高的回报率。但是,估计在当前你再也听不到谁这么说了?最近两几年,频发的自然灾害,让这些人心里都明白了,意外就是意外,它从来都是不期而遇的。
当然,容灾备份系统可以分成两部分来理解,第一是数据备份;相对来说,这一步属于灾难备份的基础内容。现在,国内大部分企业都对自己的数据进行备份,要求异地备份的,可以将存储设备转移到不在同一地震带上的数据中心。第二是数据恢复。对于金融、电信、保险、电力等八大行业,由于他们对数据的实时保护要求较高,灾难发生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果不能恢复业务,将会发生非常大的损失,所以他们是最早一批实施容灾备份系统的企业。
那么,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能不需要数据及时恢复,只要保存完好就行;而对于金融、电信、超市等瞬时交互数据量较大的企业,他们对容灾的要求则是及时性强。由于企业对于数据保护的要求程度不同,所以容灾备份体系建设需要考虑的方面比较多,但是,首先要考虑你需要的灾难恢复是什么级别的,这种灾难恢复类型的技术指标RPO/RTO是多少。
如何选择与企业对应的灾难恢复级别?
衡量容灾恢复的级别有两个技术指标:RPO和RTO。其中,RPO(Recovery Point Objective):即数据恢复点目标,主要指的是业务系统所能容忍的数据丢失量。RTO(Recovery Time Objective):即恢复时间目标,主要指的是所能容忍的业务停止服务的最长时间,也就是从灾难发生到业务系统恢复服务功能所需要的最短时间周期。
RPO针对的是数据丢失,而RTO针对的是服务丢失,二者没有必然的关联性。RTO和RPO的确定必须在进行风险分析和业务影响分析后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确定。对于不同企业的同一种业务,RTO和RPO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
- 第1页:如何选择与企业对应的灾难恢复级别?
- 第2页:灾难恢复能力等级与RTO和RPO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