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因为太重要了,因此不能只是技术人员的事情。
CEO的重视,是云计算成功的关键。而从战略上认识云计算,是让CEO重视的关键。
战略性地利用云计算,或者说,把云计算提高到企业领导者的高度加以把握,待决的最迫切的问题是什么呢?本文试图抓住一两个我认为的关键点,与CEO共同探讨这个话题。
云计算在制度创新上的亮点
CEO是干什么的?他是琢磨人的,而不是琢磨技术的。
对于云计算来说,要让CEO理解,就需要把技术的语言,变成制度的语言。首先让他从人的角度搞懂问题,其次才是从技术角度搞懂问题。
与一般技术不同,云计算这个问题的特殊性在于,它涉及深层制度创新。一般的庙装不了这和尚。对于云计算引起的制度创新,要让CEO在思想上有所准备。供应商和技术人员不要指望把CEO糊里糊涂地拖下水,结果他搞到最后才发现,把云计算这个和尚请进来,最后还不得不拆庙。
云计算的核心之一,是强调资源共享。例如,IBM认为,云计算是一种实现基础设施共享的方式。按美林证券的更细的解释,这种共享包括服务器共享资源,如存储、处理能力和带宽。通过共享,资源能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不过这些都只是技术性的说法。CEO首先要听的不是这个,而是:这是什么样的共享;共享的制度含义是什么;在我享受它带来的好处前,它会给我带来麻烦吗?换句话来说,CEO在请和尚之前,先想的是庙。你光给他讲和尚是什么样,他仍然听不明白。
我们展开云计算价值这个话题,先来看技术语言中各种分解的表述:
对云计算的价值,专家通常喜欢区分为三个方面来谈论,包括基础架构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的价值。对IaaS来说,特点在于“通过虚拟化技术中的基础设施的共享特性”来分享价值;对PaaS来说,特点在于“有助于形成生态系统与价值链”;对SaaS来说,特点在于“与传统的许可模式软件有很大的不同”,将服务突出出来。
上述说法对每一位技术人员来说,都非常平常。但如果CEO所在的公司有一位经济学顾问,他可能会大为惊骇。
因为换成制度的语言,基础设施的共享,在传统体制下要靠政府买单;生态系统与价值链,意味着搭便车与外部效应;与许可模式不同,意味着专用性的丧失。以上每一样,都与现行的游戏规则不同;对现有体制的冲击,都不亚于一场革命和地震。
技术人员因为浸淫在先进生产力之中,本能地会觉得先进生产力天然合理,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里隐含着一个假设:制度和游戏规则这些生产关系上事,会自发地适应云计算的技术逻辑。因此对CEO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认为CEO会自发地调节好制度,为云计算这个新和尚准备好合适的庙。但CEO不同,他必须在一定的制度条件约束下行事。他现在可能并没有看出来你用技术语言表述的这些事情,要求他在人际关系方面做出什么调整。你最好老老实实地告诉他:云计算要求冲破现有的生产关系,你必须改革,否则就会发生冲突。
举例来说,微软在中国以前主要靠软件授权费和打击盗版来获得收入,但SaaS迫使他改变了发展方式,转向S+S(软件加服务)的模式(虽然还残留着“云+端”的计谋)。因为云计算改变了按所有权取得回报的模式,转向了按使用权收费的模式。这也是为什么在云计算中,租赁模式兴起的原因。如果CEO以为,他仍然可以象网下那样,按照以专有资本所有权的规则收费或付费,他就做不好事情。反之,如果这位CEO头脑足够灵活的话,他会发现即使是面对微软这样老作派的公司,也有AZURE这样的平台、有.NET这样的服务,可以按照一种新的方式--按使用--收费。今天,在云计算的时代,还会有哪位CEO傻到“炒股炒成股东”--仅仅因为使用了一下软件,就非要成为它的所有者呢?
让我们做一下“翻译”工作,告诉CEO关于云计算的如下在制度变化上的发现:
第一,什么是制度意义上的服务。IaaS、PaaS、SaaS在制度经济学意义上的重音,在于最后一个S,即服务。有别于口语上说的服务,制度意义上的服务,与实体的I、P和S的最大区别,在于服务不存在所有权的转移;而传统制度条件下的基础设施、平台和软件,都是可以转移产权的。因此IaaS、PaaS、SaaS实际的意义--当然是相对于CEO而言--是把一种原来以产权转移为基础的游戏,变成不发生所有权转移的游戏。云计算先决的制度条件,是从以专用性资本为主要产权基础,转向以社会资本为主要产权基础。CEO面临的第一个艰难决策将是:要享受云计算带来的生产力上的好处,他必须付出改革这一代价。
第二,什么是制度意义上的虚拟。有别于技术人员所说的虚拟,在制度经济学的意义上,虚拟是指资源配置的零摩擦性。因为云计算中的虚拟性,实际上是指资源可以低成本地重新排列组合。
第三,什么是制度意义上的共享。云计算所指共享,当它指I、P和S时,不是指FREE或公有,而是指具有共同消费性(non-excludability和non-rivalness)。这意味着,它与公有是两种不同的制度设计。在中小企业的云服务中,平台并不因为被一次一次利用,而象面包一样价值越来越小。因此,PaaS不是吃大锅饭,而更象吃一锅永远也吃不完的午餐。
以上我们说的是不是很虚?但转向实战就会发现,很虚的道,可以变为很实的术。
观察中远集运的成功,其经营之道很类似云计算的CEO版--其相类不是技术上的,而是制度创新上的。中远集运作为世界最大的干散货运输集团,按传统做法,一定首先要拥有船,没有船怎么运输呢?这种思路相当于云计算之前IT人的思路,不把资源(软件、解决方案、存储设备等)买下来,怎么能搞计算呢?然而中远人想的是,没有船,用竞争对手的船不就完了吗。因此,中远人整天琢磨的是,如何让“敌人”为自己干活。例如他们提出:加强与竞争对手的合作,深入探讨借鉴“舱位互换”的做法;从拥有资源转向控制资源,控制的要点,由“船舶控制人”为主,转向“货物持有人”为主。这就是一种制度创新。相当于云计算中,资源所有权交给合作伙伴,而专注于增值应用。
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世界金融危机中就显现出来。中远集运在危机前,把船都卖给了对手,有了业务就租对手的船,用控制业务来控制船。危机一来,竞争对手饱尝以所有权思路经营的苦楚,船砸在手里都赔了。而中远集运由于控制的是业务,因此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中国企业30年来取得成功,吃的都是一碗饭,吃改革所有制的饭。但云计算偏偏与这种经验无关。云计算从CEO的角度讲,首先就是要做出一个产权制度上的战略性决断:到底是要拥有资源,还是控制资源。云计算的战略之妙在于,企业不一定把数据中心之类象厂房那样买下来,但可以象使用自己的东西一样使用它;从而把战略重心,放在控制产生利润的“货物持有人”--也就是用户上面。
由此带来制度变迁上最突出的变化,是“从拥有到控制”的转变。也就是说,在云计算这种先进生产力出现之前,人类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围绕“拥有”(所有权)而运转的;而云计算是围绕控制(使用权)运转的。
这是因为,云计算在产权上的特点是具有共同消费性,同时又具有网络性(即产权的不可转移性,例如,社会资本不可转移产权),人们要充分利用它,必须进行制度创新,转向控制资源,但不一定拥有资源。
这就是为什么SaaS中,为什么强调中小企业不必一切自购、自建,可以利用公共服务的道理。
云计算现在一方面从技术角度宣传得惊天动地,另一方面在CEO看来,又象鬼子进村,不知技术人员偷偷摸摸在搞什么名堂。这严重影响了对云计算的战略性利用,失了在CEO那里的人心。因此要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地告诉CEO,云计算的CEO本质,就是“从拥有到控制”,通过变革所有制,用新法捕捉财富。其意义堪比企业改革加现代企业制度的引进。
- 第1页:云计算在制度创新上的亮点
安富利
大数据储存专家——国亿NAS存储专题
HGST全球首款3.5英寸氦气密封式企业级硬盘—
云端数据 精彩管理——5款小企业双盘位NAS横